古城人文

古城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城人文

会理益门的"犁牛山歌"

发布时间:2022-01-21 17:01:29 浏览次数:1024

会理益门的"犁牛山歌"


作者:蒋元顺


      最近,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以“川滇锁钥古城会理”为专题,采访了会理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和民歌歌手。当我听到歌手唱出婉转幽扬、尾音拖得很长的"使牛号子"时,一下就想起五十年前家乡会理益门山区"耕牛山歌"的一些往事来。

      1972年,我六岁,还没有上学。家里兄弟姐妹七个,爷爷奶奶照看不过来,父母便带着我去半山坡,或者河边田坝里干活。饿了,从地里刨出几个没收获完的洋芋,权当早饭和午饭;渴了,不论是热天还是冷天,喝一肚子山泉水。想吃零食,就遍山野去寻能吃的野果。

六岁的我,有一些记事了。忙碌在地里的父辈们耕地时候唱的“耕牛歌”,就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五十年后,我仍然大多回想得起来。每当夜深人静无眠时,我就独自回忆起这些美好的留在我心灵深处的往事,并沉醉其中,觉得特别留念、感动。

      会理益门公社、下村公社,属高山气候,较寒冷。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热摩梭冷白果,益门下村烤炭火。

这些地方的土地离村较远,一般在山连着山的半山上或者山凹里。每天天刚亮,吃过早饭的村民就上山做活路。女人扛着农具,男人赶着水牛背着装了农家肥、种子的沉重背篓,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地里。水田则一般在地势平坦的“益门河”两岸。

微信图片_20220121165757.jpg

微信图片_20220121165821.jpg

      那时候耕田地只能靠牛,农业机械是没有的。所以,在会理农村,一个成年男人,必须学会“使牛”,这是对男劳动力的基本要求。如果男劳动力,不会驾牛耕田地,十分没脸面,会被人看不起,只能挣女人的工分。而有的性格要强的大嫂、大姑娘,也学会了“使牛”,在男人们累了或者忙不过来时,她们也能替代男人去赶牛耕地。

      用来耕地的一般是喂了三四年的水牛。农家喂水牛耕地,主要是水牛耐劳、温柔,黄牛则正好相反。所以那时候的农村,水牛很值钱。

没有经过牛把式教的“牛犊子”不听人话,性格也急躁,有时还撞人。教牛耕地,就成了一门要有耐心,深谙牛心理习性的技术活。在我记忆中,表叔就是教牛和赶牛耕地的好手。

表叔赶牛犁地深浅一样,全部都能犁均而不会“硬梗子”。

     “三级干部会”时,生产队长常喊他去现场耕地,为大家传授经验。表叔教牛犁田地成了好手,评上了先进,胸前戴上了大红花。

表叔对牛好,把一家老小都舍不得吃的“老腊肉”切片喂水牛,常常上山找最嫩的草,用“背夹子”(一种农具)背回来喂牛,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去牛圈里,给牛喂水、添草,甚至自言自语和牛摆龙门阵。

      牛最任劳任怨,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血和奶”。农村人对牛的感情特别深,牛患病了,哪怕是深夜,也要打着火把爬几十里山路去请“牛医生”来给牛看病。自家的牛病了,主人会在牛圈外,暗自抹眼泪。有的老人甚至会在冬天“三九四九”最冷的日子里,从家里分出棉被子来搭在牛背上,而自己则冷得发抖的缩在床上。


    农村人和牛的感情,是丰衣足食、吃饭活命的感情。有了牛的默默耕耘,才会有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大家的日子才会有温饱,才会有买油盐、供孩子上学、买布做衣服的钱。
    多年耕地的牛和牛把式配合得很默契,老牛把式对牛也不打骂,而是把牛当人一样对待,帮它赶蚊子,甚至对牛说自己的心事,晚上收工后,还泡一盆珍贵的黄豆给牛吃,把牛当成自己的劳动伙伴了。


微信图片_20220121165827.jpg

       耕田最苦的是冬水田,所谓冬水田,就是秋天收割了稻谷的田,放水泡上几个月,在初春时,赶牛去耕田,几度的气温下,冷风像小刀刮在脸上,人和牛都遭罪。

令我半个世纪后还难忘却的思念与乡愁是大人们唱的“耕牛歌”。这歌声饱含人间沧桑,曲调悠长,婉转,一唱三叹,其中还夹杂着赶牛人的自言自语,音域宽广,很适合在高山半山腰上唱,每句歌唱词的尾音,拖得特别长,能在山坡、山谷、山凹里回响许久,山下的人都能听见。

      会理农村的耕牛歌,有人称为"使牛号子",其特点是语句短,唱念结合,以唱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唱词里内容包含物候知识及赞美心上人等。唱腔特别优美,声音洪亮,听上去让人心里一颤,那唱腔给人的感受,像小刀在皮肤上,轻轻划一刀口子,汗水融化了皮肤上的盐,又痛又给人轻爽。刺痛!颤音心脏上触电一般的撞击,心里有沉甸甸想哭泣的感觉。

      岁月如梭,时间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但耕牛歌,我还记得几首,可惜文字不能记录出音符和演唱者所表达的那种特有的情感,我只能将唱词记录下来,希望今后有音乐工作者,实地去釆访录音,让这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得到传承。

下面就是我记忆中的一首耕牛歌:


春天耕牛歌


牛儿嘛!莫慌!莫要慌哦!

丈母娘,今天没给煮肉吃,

天气好嘛!多犁几块嘛地,

好多收几斤,救命粮哦!


      我们儿女更理解不了,老一辈农村人与牛那种几乎是相依为命的感情,这种温暧人心的情,甚过了现在年轻人爱宠物。

虽然现在不用牛耕田,但是“耕牛歌”却是我们五六十年代,一代人的温暖难忘记忆,那浓郁的乡愁情感,让我们难以释怀,随着岁数增长,情感日渐浓烈,我们在心灵深处小心收藏,在同学会、战友会、文友相聚时,或者在网上吐槽,在内心独自享受这难忘美好亲切珍藏往惜记忆。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