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魅力非遗||会理绿陶韩氏山彩窑

发布时间:2022-08-21 09:47:14 浏览次数:1714


会理绿陶第五代传承人韩春寅讲述:绿陶家族的责任和担当、会理绿陶的特点。


“能够与父亲一样,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韩春寅说,“在不断磨砺技艺的同时,我会更加注重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将绿陶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力拓展绿陶非遗文化宣传,让会理绿陶这个焰火中的传奇故事传遍全世界。”


5.png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绿釉陶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韩春寅


“1260摄氏度氧化焰烧制,传统经典的仰韶器形和图案,加上会理绿陶富于窑变的特点,将流畅的线条变得凹凸起伏,错落有致。这种创新,将陶的古朴厚重体现出来,和精致的瓷器相比,更具原始魅力。”在韩春寅眼里,会理绿陶很美。


“那是关于古今的对话,让我仿佛穿越到远古时代,看到祖先们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着喜悦。这种魅力深深吸引着我,是我一生追求梦想的方向。”



传承,与“中国最后的绿陶”缘定今生


      前有唐宋青瓷,后有明清绿陶。
      会理,这座位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陶业历史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陶器。会理的陶瓷烧制始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是邛窑和西坝窑的传承及延续。
      大多陶器均为低温烧制,而会理绿陶则是1260摄氏度高温烧制,属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独特工艺品。
      丰富的窑变、自然的纹理、古朴雅致的器型……会理绿陶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1260摄氏度高温氧化焰烧制而成,密度高、耐酸碱、无铅无毒,且呈现出宝石般绿色,晶莹光亮,清脆悦耳,真实地展现了其精髓——自然窑变、绿色环保,因而被誉为“中国最后的绿陶”。
      “嗡—嗡—,嗡—嗡—”,电动拉坯车飞扬着如歌的行板,韩春寅的手指在陶土上舞动着,光影中变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这是一双粗糙如锉刀的手,长期的制坯、制釉,他的手已经被坯土“撕咬”得如锉刀般粗糙。但就是从这一双粗糙的手中,诞生出了精美传神的会理绿陶。
      此时此刻,无论外界什么声音,都不会打乱韩春寅内心的宁静。“配料、制坯、上釉,必须心无杂念,意念中只有陶。”
      1986年2月,韩春寅出生在会理的一个绿陶世家。爷爷韩正学,是当地制作绿陶的名匠,做了一辈子绿陶,曾被评为四川省劳模,他将这门手艺传给了韩春寅的父亲韩进富。
      上世纪70年代,韩进富进入会理美术陶厂,潜心研究绿陶制作。2009年,会理绿陶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进富成为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就生活在绿陶中,韩春寅对绿陶有着别样的情愫。
      2007年,韩春寅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陶。2009年,专程到四川美术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的陶瓷艺术专家、四川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唐英教授,开始系统学习和研修陶艺技艺。
      “专业化的学习,不仅强化了我的陶瓷艺术理论功底,还开拓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掌握了陶瓷艺术这门独特的语言,尤其对唐英老师教导的‘在制陶产区做出不一样的陶’感悟至深。”
6.png

用“工匠之心”打造地方历史标志名片


创新,用“工匠之心”打造地方历史标志名片


      “制作绿陶,最难的是造型和釉色。器型不美,后续的一切都白费力气。而釉色好比衣服,再美的模特都需要衣服来衬托,二者的完美融合才能出精品。”韩春寅说。
      但精品的出现太难,大概只有不到10%的几率,“任何精品的背后都是无数的瓦砾堆。”在韩春寅心中,精品是瓦砾堆上的惊艳。
      曾经有一次,耗时多日,满怀希冀等到出窑那天,结果整窑200多件作品,不是开裂起泡,就是粘连一片,望着满窑的废品,韩春寅怔住了,几天几夜都缓不过劲。“那是一种心碎的感觉。”韩春寅说,支撑他走过最艰难时刻的,是那份对传统陶艺刻在骨子里的爱和对家乡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
      因为这份爱和使命,他将会理绿釉陶瓷传统制作流程“采石、选料、碾磨、制坯、配釉、施釉、烧成、出窑”8个大环节72道工序,细化为108道工序。同时,加快了绿陶制作工具的改进、引进,从传统的拉坯制作手工辘辘车到电动拉坯车,从手工揉泥踩泥到真空练泥机,从柴窑煤窑到先进的可控温电窑、气窑等,有效提升绿陶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但,即使使用了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控制天然矿物的流动,无法控制作品的窑变,至今成品率都很低。
      因为这份爱,韩春寅和父亲悉心研究唐代蜀国邛崃窑的“唐三彩”釉以及明代南诏国会理窑的“明三彩”釉,创新出“色泽斑斓、浑厚素雅、晶莹剔透、因自然窑变而显现天然的艺术效果”的“韩山彩”;
      因为这份爱,他和父亲不知熬了多少夜晚,进行了数不清的实验,将从宋元明清各朝以来早已失传的“梅子青、石榴红、白天目、天青釉、金丝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窑变山彩”等我国著名八大釉系恢复创烧出来……
     “看,这是我们烧制成功的天青釉。”韩春寅从收藏架上取出一把精致的小茶壶,莹润光洁似丝绸般柔美,如同雨后云散朗朗晴空中那一抹浪漫纯净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据说,天青釉是五代时期后周的世宗柴荣为柴窑瓷器定下的最高标准。
      “入窑一色,出炉万彩。”韩春寅说,“上了釉的陶器都是灰色的,入窑后各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混熔、结晶、呈色,釉面变化万千。出炉后釉色种类丰富,不只是传统的宝石般绿色,人们把用天然矿物质,经传统手艺加工制作,经高温烧制后,窑变万千的陶器,称之为‘会理绿陶’。”


7.png

韩春寅创新研发融合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工艺绿陶



      重传统而不拘于传统,韩春寅在潜心学习传统技艺基础上,精心揣摩古代陶瓷艺术和名家名作,结合凉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创新研发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绿陶作品,器型      从泡菜坛、花盆等生活用陶转变为融合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现代生活工艺绿陶,如茶具、酒具、艺术摆件、旅游纪念品等,目前拥有上百种产品。
      在陶瓷艺术的探索和研究中,韩春寅撰写了《会理陶瓷史话》《会理绿陶的前世今生》《会理绿陶》等论文,申请了17项专利技术,其中3项已形成版权。
      2015年,在韩春寅的努力下,会理绿陶获准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标志着会理绿陶独特人文技艺与自然资源独一无二的身份。2019年,韩春寅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020年,韩春寅入选凉山菁英计划,被评为凉山工匠,会理绿陶入选《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会理绿陶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韩春寅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进 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沙莉)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