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建州70年 | 凉山文化和旅游发展巡礼【会理篇】

发布时间:2022-09-18 15:34:24 浏览次数:1181

22.png

大美凉山

一步跨千年见证历史巨变

以科技作领跑 以山水为名片 以民族风情为特色

欣欣向荣 蓬勃发展

在建州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

让我们一起走进凉山

领略其神奇与魅力

image.png

33.jpg

44.jp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会理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地,位居川滇之间,素有“川滇锁钥”之称。

image.png


     会理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称会无县属越嶲郡,晋为越嶲郡治,唐、宋时设会川都督府、会川府,元为会川路,明为会川卫,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改为会理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州为县,始称会理县。会理悠久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千年古城在历史的烟云里留下了厚重的文脉。

image.png

     古往今来,从诸葛亮南征的首战之地、中国最古老的南丝绸之路要冲、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四川第一座县城,再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从古至今都是金沙江畔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


image.png


     擦亮会理古城“金字招牌”,全力维护好凉山州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声誉,将古城作为会理最大的文化品牌打造。守护历史文化遗迹,强化全市46处文保单位管理、数万件文物标本保护,其中猴子洞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8中国考古重要发现。延续历史节庆活动,历史悠久的端午万人宴成功申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历史文化在会理焕发新姿。


image.png
image.png

     自古以来,会理商贾往来,市井繁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要冲,马帮商队不断经过这里,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商品的交流必然伴随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碰撞催生了会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2011年,会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image.png

     纵然在马帮铃声日渐稀落,商贾千金散尽又复还,一片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迅速崛起之时。会理古城至今依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7条大街、23条小巷呈棋盘状布局,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散布其间。

image.png

      北城门俗称城鼓楼,又名“拱极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是明代以来会理城市交通和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会理现存最古老的文物类建筑。现存城墙在元代以前是土墙,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以石块包砌,造就了独特的“元骨明风”,全国罕有。

image.png

     钟鼓楼本名凌霄楼,是会理古城最具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并于乾隆时续修完,后毁于兵火,在光绪年间重建。被誉为“南来建州第一楼”,其融合了故宫角楼的部分元素,带有独特的“京味”,更加凸显出其独树一帜的迷人魅力。古城风韵传百世,晨鼓暮钟度春秋,随着钟鼓敲响,这座千年古城犹如焕然新生。


image.png

     科甲巷离北城门不远,由于历史上这条街巷走出很多进士与举人,所以得名科甲巷。大门、枕石,无一不流淌着明清时代的风韵,一抬脚就能跨越两个时代,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image.png

     在会理家家户户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特且传统的地方风俗,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image.png

     会理端午民俗风情浓郁,较好地保持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千年古城交相辉映,为会理古城增添了一笔浓郁的色彩。

image.png

     吃药根根儿是会理过端午节的一大特色。在端午当天吃药膳,用沙参、牛蒡根、当归、黄芩、山药等补中益气,清热排毒的药材,加上土鸡,火腿脚,猪蹄膀同炖,食之可以滋补健体,祛邪顺气,还有润肠通便,排毒养颜的功效,而且汤鲜十分味美,是会理独有的一道药膳美味。

image.png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相传当年建文皇帝离开会理后,当地人到山间河畔寻他,第二年端午人们依旧相约寻找他的身影,渐渐的演变成了今日的“游百病”。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走出家门,到户外游走散步,祈求全家身体健康。在这一时间内,河滨林荫,山间田畔,人潮涌动,形成一道壮观的风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会理,一片红色热土。1935年5月,中央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到达会理,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会理历时十五天,足迹遍及三十一个乡镇,并种下了革命的火种。

image.png

     挖掘红色资源,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庄庙红军攻城指挥部旧址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管好红色遗迹,对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山洞进行水下保护并完成地面复建,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红色遗迹的保护、建设、维护。

image.png

     弘扬红色文化,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理会议纪念地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会理会议、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红色文化在会理薪火相传。

image.png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金沙水拍云崖暖”,毛泽东主席这句诗,写的正是皎平渡。皎平渡位于会理县东南,是金沙江上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两岸悬崖峭壁,巍峨险峻。

image.png

     1935年5月,红军长征在这里出滇入川继续北上,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现在,这里已成为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image.png

     会理纪念地位于会理腹心地带,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拥有“会理会议”纪念广场、纪念碑、临时会议草棚及众多表现红军与会理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雕塑等红色景观,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辅相成。

image.png

     1935年5月,抢渡金沙江成功后,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铁厂村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会议统一了战略思想,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image.png


     景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资源品质极高,是绝佳的川滇边城长征文化体验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image.png

      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长期举办主题展览“金沙水拍云崖暖·中央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展”,并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的临时展览,展示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在会理期间的主要活动。

image.png

      自纪念馆开放以来,整合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创造,不仅让大家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史实,更强化了大众对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认同。是收藏、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红军长征过会理文物史料的重要场所。

image.png

     从古至今,一代代会理人将有着鲜明个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相传,形成了颇具会理特色的文化,也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image.png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全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绿陶、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彝族蹢脚舞、大号唢呐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法造纸等11个项目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非遗开发利用。建成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产品获得多项专利和荣誉。成立民俗文化传承培训中心,推动蹢脚舞、红铜火锅等非遗技艺走向市场,非遗文化在会理实现价值。


image.png

     会理烧制绿陶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盛行于明、清、民国,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会理绿陶是用当地天然铜矿(孔雀石)为主要釉原料,经1260℃高温烧制而成,因铜元素在氧化焰烧的陶釉呈绿色,而得名“会理绿陶”。绿陶以釉色取胜,研制出的釉色有近千种,可烧制出翠绿、铁红、碧绿、土黄、粉蓝、雨点等四十余种釉色。

image.png

     会理绿陶文化产业园,是国家级AAA旅游景区,有凉山首家民办陶文化主题博物馆,开设了艺术家工作室,培养了许多绿陶新生代传承人。完整地展示着绿陶制作的工艺,包括绿陶博物馆、制陶工艺坊、古窑遗址等。

image.png

     绿陶博物馆展出的绿陶艺术历史作品有680件套,绿陶艺术精品460件套,主要对外宾、学者和游客开展绿陶艺术知识普及。

image.png

     目前,会理绿陶的发展已列入《四川省工艺美术千亿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商品,将进一步带动凉山特色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做强绿陶文化产业园,探索非遗+文旅的进一步融合。


image.png

     会理自古产红铜,铜器加工制作业自唐以来就十分发达,一直沿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image.png

      会理红铜火锅是经工匠手工精心打制而成的餐具,从选料至加工都十分讲究,从冶炼热锤将铜坯进行反复锤炼、打薄,制成毛坯,到冷锤打成产品,需要六万锤。两个工匠一般要10个小时,才能打制成一口红铜火锅。会理铜火锅,外形美观、经久耐用、工艺精湛,是民间铜器制作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工艺和社会价值。

image.png

image.png

     会理彝族大号唢呐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花,大号又称长号,高亢雄浑,唢呐清脆嘹亮,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构成了一长一短的姊妹器乐,吹奏的都是本土古朴、典雅、热烈的曲调。其演奏的技艺和乐典,多为家族间世代沿袭,保留了古朴的音韵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image.png

image.png

     蹢脚舞是会理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是舞之精华,以小黑箐镇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负盛名。白沙村坐落在美女峰下,是一个享誉四方的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白沙村村民们个个都是天生的歌手和舞蹈家。白沙村的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等不同名目,各种奇妙的舞步让人眼花缭乱。


image.png

     会理文化多元璀璨,旅游多彩绚丽、极具特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石榴文化、民族文化等百花齐放。

image.png
image.png

     推动民族民俗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省唯一的傣族乡,每年4月14日傣历新年都要举办盛大的泼水节。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小黑箐镇,独特的长号、山歌、蹢脚舞、筛糠、祭龙等民族艺术和民间习俗闻名遐迩。保持饮食文化源出川味、兼有滇风。推动会理饮食不断吸纳、改变、传承、创新,形成。羊肉米粉、鸡火丝饵块、抓酥包子、铜火锅、熨斗粑、稀豆粉等多种多样的特色小吃,多元文化在会理融汇融合。

image.png

     会理盛产石榴,是享誉九州的中国石榴之乡,自古便美名远扬。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现已远销北、上、广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等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image.png

     会理无论土壤、气候还是光照,都非常适宜于石榴生长。会理石榴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会理石榴果大皮薄、色泽艳丽、粒大籽软、味甜汁多、富含多种维生素及28种氨基酸。

image.png

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是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规模最为宏大的石榴观光带。景点闲适精巧、雅致出尘,是观赏石榴园美景,体验石榴采摘乐趣,感受乡村原生态农家生活的好去处。

image.png

     会理鸡火丝饵块把云南菜重原料重本味、清淡鲜香的烹调特点与川菜重佐料重调味、味厚色浓的饮食风格进行了结合,成为川滇菜系交融互补的典范。

image.png

     会理,熨斗粑也是一种独特的食物。其特点是糕体细、不沾牙,清香可口,甜而不腻,软和香脆,营养价值高。烙制熨斗粑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个个黢黑的小铜罐搁在绵绵的炭火炉里面,摊主熟练地用小铁钎翻动着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两面呈现微微的焦黄。

image.png

     会理年均气温15.1℃,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美如画卷,享有小春城美誉,是难得一见的避暑、康养胜地。


image.png

     龙肘山,位于会理城北15公里,又名玉墟山。因山势蜿蜒,主峰顶如神龙昂首,两侧峰耸立似巨龙运肘,故而得名。龙肘山的巉崖险峰、山溪流泉、茂林幽篁、古树奇花、烟霞雾雪、鸣禽走兽等幻境奇观早已脍炙人口,旧志书曾先后将“玉屏朝霞”和“玉墟春帐”列入会理“八景”。

image.png

     龙肘山四季景色各异。冬季积雪覆盖,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春季则百花盛放,漫山遍野秀美静谧。此处还是赏日出日落、观云卷云舒、看云海霞光的绝佳胜地,极目远眺古城村落、河流原野尽收眼底。

image.png

image.png

     仙人湖建于1966年,距离会理县城7.5公里。这里湖光山色,美景如画。湖边有白鹳、白鹭、野鸭等水禽栖息,时而在湖面上空展翅翱翔,时而在湖岸树梢傲然兀立。飞燕掠水,翠鸟猎鱼,自然生态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image.png

image.png

     黎溪镇位于会理市南部,西汉称三绛,五代十国更名黎州,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出川入滇的必经要塞。

image.png

     这里文旅康养资源得天独厚,年均气温18.5℃,农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是攀西地区阳光温泉康养目的地,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海子和鱼鲊天然温泉,还有玉皇阁、韩家大院、陈家祠堂、白云寺等历史古迹。


image.png

建州70年

会理见证美丽历史巨变

昂首挺胸 阔步向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石榴之乡

邀请您前来

触摸千年历史脉络 感受文化底蕴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