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节庆

古城节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城人文>古城节庆

我们的节日.会理年俗记

发布时间:2022-02-08 10:07:36 浏览次数:2615

会理人的年,浓郁而丰盛,一边在传承,一边又被时光赋予了新的内容,从初一到十五精彩不断。


2.jpg

图/赵世维




会理年俗记


——《过了腊八就是年(节选)》

作者:陈新颜


腊月三十,易门神,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

会理通安、黎溪镇靠金沙江沿岸的一些村寨,年夜饭要摆在铺了新鲜松毛的堂屋地上吃,会理人称之为“吃松毛席”。松毛席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元朝。“传说在元朝的时候,官府害怕百姓造反,十户由官府派一个人来管辖,人们每天都要轮流(用)好酒好肉招待这个人,稍不遂意,就要挨打受罚。在一座山寨,有一个敢作敢为的小伙子决定领大家除掉这个祸害。他办了一桌酒席,趁其吃喝得高兴时,结果了他的性命。为了掩盖堂屋中的污血,大家到山上扯了几篮松毛撒在堂屋里。从那以后,村寨里逢年过节、办喜事铺松毛席形成习俗(1994年《会理县志》)。”又据清同治九年《会理州志·风俗》记载:“度岁前数日,比户多插松树二株,高丈余。堂中多铺松毛,取万岁长春之意也。”可见,清代的会理人又赋予了“松毛席”以新的文化内涵。


1.jpg

会理的另一些地方,在除夕这一天,则兴用皂荚或桦木烧成红火炭放在一个铜盆里,然后用醋去淬,说是可以驱邪除恶。此风俗旧日昆明人家亦有。光绪27年修订的《昆明县志》记载:“初夕……煨垆,取皂荚、桦木爇之炽炭于盆,淬以醋,云可除恶”。会理民俗,受蜀韵滇风的浸润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猪脑壳肉、香肠、血豆腐、鱼,是过去会理寻常人家年夜饭桌上最常见的肉食。猪脑壳是整炖的,与香肠、血豆腐一锅同煮,煮熟后捞起,装在一个盆子里,上面插两根筷子,然后配了茶、饭等祭品,端去祭祀祖先、土地、门神、灶神和猪福大神。猪福大神是什么神?我到现在还没弄清楚。最后再将上面的肉切割下来,切丝或切片,拌了作料,蒸热吃。追根溯源,这种吃法在元明时期就已经有了。元末明初韩奕的《易牙遗意》载:“川猪头法:猪头先以水煮熟,切作条子,用沙糖、花椒、砂仁、酱拌匀,重汤蒸炖。”那么,这种吃法,到现在至少也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会理一些离城较远的村庄(如湾子村),过年兴吃粽子,不知是何道理。


3.jpg


会理人正月初一早餐不吃米饭,代之以饵块或汤圆。《会理县志》载:“会理春节初一吃饵快是汉初从宫内传出遗留下来的风习。《西京杂记》载汉高祖刘邦宠妃戚夫人宫中乐事: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饵块在民间成了祥瑞之品。民间吃饵块,一是为避妖邪,二是对戚夫人遭到刘邦三妾迫害的同情。每年大年初一早餐,会理家家户户吃饵快,饵快切成丝,清烫起锅,按各人的口味加各种佐料吃。菜肴配有火腿丝、鸡腿丝、烂刀肉、鸡㙡油等。”吃汤圆,取的是招财进宝的寓意。

吃完早餐,出游。或登临白塔,或游览仙人湖、西岩滴水,或赶庙会上香祈福,或逛大街,看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这一天,县里的几个旅游景点几乎都是游客爆满,热闹非常。


1644286660255987.jpg

图/冷正超


初二初三,给祖先上坟,然后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小孩子则买来烟花炮仗,入夜燃放,爆竹声声,比户相闻。烟花满天,彻夜竞放。近几年,为了保护环境,政府明文规定春节期间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会理的春节也因此变得冷清了许多。但事实上,会理人的年味,要到初八九才会真正淡下来。到了初八九,闲也闲够了,吃也吃够了,人们开始下地干活,外出务工。不过,到了正月十五,年的气氛又活跃起来。会理谚云:“正月十五闹花灯”“正月十五闹元宵”。会理人的元宵节真是用来闹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游青石街,逛灯会,看书画展,套圈,吃烧烤。元宵节的会理古城像一首宋词,词牌名叫《生查子》,作者是六一居士。


1644286698676375.jpg


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月十五最好玩的还是偷青。正月十五是会理民间约定俗成的“合法偷菜日”。入夜,孩子们三个五个一组,七个八个一群,踩着月光,开始行动。其中一个孩子拿一把点燃的香,每偷一家的蔬菜,就会在这家的地边插一炷香。这样,到了第二天,就算主人发现自己家的菜被偷,也不会骂人。因为地边的香头就相当于是提前给他们打了声招呼——小孩子偷菜,一般也不会太贪心。这家地里扯两棵葱(寓意聪明),那家地里拔两棵蒜(寓意“有算计”),再到另外两家地里分别拔两棵白菜、两棵青菜(寓意清清白白做人),最后聚到事先说好的那一家去煮火锅吃。大家一起动手,烧火的烧火,择菜的择菜,切的切,煮的煮,有说有笑,开心得要命。最后煮出来的那一锅,是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会让人感到无边的乐趣和喜悦。

正月十五火锅里的炭火熄灭了,会理人的年就这样过去了。压岁钱镇不住时光,人又长大了一岁。


图片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