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走进会理.品味会理||民族民俗(三)

发布时间:2023-04-03 14:58:06 浏览次数:440

黄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贵、川等彝族地区。凉山彝族火把节历时三天,第一天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迎接火神和祭祖,夜幕降临,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到田边地头游走扑火蛾虫,这时村村寨寨漫山遍野都是星火,正如明代杨升庵《泸山观火炬咏怀》中“老夫今夜宿泸山, 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 满天星斗落人间。”第二天颂火。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和选美等活动。第三天送火。夜幕降临,各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手持火把走到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丰收和欢乐,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

image.png

      会理槽元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当地彝族也沿续了火把节传统节日。槽元距会理城67公里的黄柏石丫口,享有“离云端最近的花海,山巅之上的人间仙境”的美称,草原风光、原始森林、百里杜鹃、石林奇石、七二水库构成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黄柏石丫口火把节当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从十里八乡与上万的游客聚集在这里共度火把节。

image.png

      整个火把节在毕摩祈福中拉开帷幕,祈求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表演彝族舞蹈《朵洛荷》,在高山草甸之上,在云山雾海之间,姑娘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跳着原汁原味的舞蹈,展现着富有民族特色的祥和之美。现场表演还有彝族原生态歌曲和舞蹈《七月火把节》《玛达伙坤之恋》《月琴舞》及彝族古老乐器《口弦》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应接不暇,彝家儿女用动人的歌声和欢快的舞步欢庆火把节,博得观众阵阵喝彩。舞蹈展现了彝族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image.png

      歌舞表演完毕,斗牛、斗羊、斗鸡、赛马、赛跑等竞技表演开始。斗牛比赛万人瞩目,斗牛强壮有力,骁勇善战,奔跑撞击、顶撞对垒、歪头斜勾,精彩连连,观众热血沸腾,满山的吆喝声震撼云霄,无论输赢都变得无比生动,把活动推向高潮……
      之后,游客们各自活动,摄影山水、体验民族风情、品尝彝家美食。当夜幕来临,激情未退的游客们继续狂欢,手牵着手围绕火堆跳起彝族达体舞、蹢脚舞,直至尽兴。
(李燕 文/责任编辑 王美刚)


冬至节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小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节气。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大多与吃有关,馄饨、饺子、汤圆、狗肉、羊肉和八宝粥等,形成了丰富的节气饮食文化。冬至节吃羊肉,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共有的习俗,寒冬吃羊肉可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时节进补的重要食材。

image.png

      会理是古南丝绸之路重镇,受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和本地彝族风俗的影响,把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发挥极致并形成一种饮食文化。
      会理是建昌黑山羊的主产区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会理黑山羊享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和丰美的水草,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膻味轻、肥而不腻等优良品质著称,是制作全羊汤锅、烤全羊、坨坨羊肉、“烫皮全羊席”等美食的绝佳食材。

image.png

      据1985版《会理县志》记载:在民国中期“烫皮全羊席”就与“九大碗”流行于县城餐饮宴席,尤以“严记饭庄”最为出名,能制作独具特色的36种菜品。城乡居民过冬至节,有的买一块羊肉和肠肚自己炖食,有的是一家人或邀约几个朋友到羊肉馆叫上一个火锅小聚,人少的则到羊肉馆叫上一碗羊肉和羊肉粉应节气。会理人对羊肉的偏爱,从一碗羊肉粉开始,一锅羊肉火锅开始。块大皮薄的羊头肉、软绵汁鲜的羊眼睛、脆嫩爽口的羊肚条、满口油香的羊肠子,从羊头吃到羊尾。
image.png
      2017年冬至节开始,会理每年举办“冬至黑山羊美食节”。古城东城巷300桌黑山羊全羊美食宴吸引着本地居民和外地客人。全羊宴以羊肉火锅居中,周围配上烤全羊、坨坨羊肉、粉蒸羊肉、火爆羊肝、红烧羊肉、烂刀羊肉等各种盘(碗),丰富的羊肉宴味道鲜美。黑山羊美食节除品尝黑山羊全羊美食宴外,还开展名小吃美食展、冬至民俗体验、知名作家采风活动、摄影优秀作品展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蒙琼英 文/责任编辑 王美刚)
长号唢呐
      会理长号唢呐流行于市境内南部地区的鹿厂、白鸡、小黑箐、关河、新安、普隆、黎溪、绿水、江普、竹箐等乡镇和地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民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打酿求雨、祭祀庆典等活动,都离不开吹师班助兴烘托气氛。
      相传清乾隆间,白鸡毕家的吹师班最有名气,领头的吹师被尊为师爷。在一次地方土司头领组织的吹赛中,师爷带领长号唢呐联队绕寨墙吹奏三圈不歇气。其叫绝处是把两支长号架在骡子的两个耳根处同时吹奏,因而远近闻名。
      会理彝族长号唢呐乐舞是会理民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长号唢呐乐典大都以民间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间或加入清角音或变宫音,以宫、徵两调为长号主旋律,多以平稳吹奏大音阶递进为辅,长号高亢雄浑。唢呐多以欢快、跳跃式节奏见长,乐尾婉转悠扬。在演奏或为舞伴奏中,长号、唢呐两种铜制彝族吹奏乐器独具风格,乐声互相交融,相得益彰。其演奏的技艺和乐典,多为家族间世代沿袭,保留了古朴的音韵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具有川滇民乐的风格,反映出会理与云南一衣带水的历史文化渊源。

image.png

       以原关河乡黑依村彝族吹师爷黎兴荣、内东乡黎园坝村傣族吹师爷曾德海、绿水乡板山头村彝族吹师爷晏正禄为代表的吹师班,是当地最有名气的民间乐手。长号乐舞较有名气的传承人,数关河乡大黑依村彝族吹师爷——60余岁的黎德海。老人6岁就随祖父学吹长号唢呐,成为其父黎兴荣去世后该村师班的首席师爷;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关河乡官村彝族师爷罗天华,他是官村民间吹奏的领班,家中有一支用400两银子买来的200多年前传承下来的长号,这支大号与众不同,声音尤为洪亮、悠远。这些民族器乐班社广泛活跃于城乡,成为丰富村寨文化生活,让村民羡慕的一种副业。
      由文化馆邀请组建的,以原白鸡乡大岔河村和关河乡大黑依村、官村,彝族民间乐手为主的125人长号唢呐联队,在文化馆组织精心排练后,参加中国四川会理首届石榴节,其庞大的阵容,彝族风格鲜明的传统服饰、乐器、震撼人心的表演,受到了来宾及上万观众的高度赞赏,并一举成名。

image.png

      会理彝族长号唢呐已打造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理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在国内参加上海世博会四川馆开馆仪式和广东江门市侨乡联谊会上的演出,省内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届四川省旅游发展蜀风神韵民族民间艺术展等演出。2009年6月,会理长号唢呐申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理彝族长号唢呐吹奏队伍有近300人,是市境内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乐队,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推进建设富饶美丽和谐文明新会理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蒙琼英 文/责任编辑 王美刚)
蹢脚舞
      据清《会理州志》记载:“蜀宁远之南会理州,与滇交汇处有群舞者,摹各动物之态,脚手身躯灵动,地震动,尘嚣起,曰蹢脚舞也。”最能说明蹢脚舞文化渊源的佐证是会理老街乡出土的一组清代陶瓷舞俑,人物形态、舞姿都与现代蹢脚舞相同。
      从古至今,会理既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多种民族形成发展的祖居地和南北民族迁徙交流的所在地,也是民间舞蹈起源的摇篮。历经数千年,多个民族在会理经过繁衍生息发展,各自创造了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蹢脚舞应运而生。蹢脚舞是会理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是舞之精华,是群体性的文艺沙龙,是民族联谊、商贸往来的桥梁。会理蹢脚舞有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在周边攀西地区一带不仅具有共性也有代表性。

image.png

      会理代表性蹢脚舞有几十种跳法。从蹢脚舞的舞影风格、手势、步伐来看,会理的蹢脚舞大体可分西南、中部、东南、东北四个地方。西南面小黑箐镇,彝族模仿各种动物形态的蹢脚舞;中部地区原外北乡,各民族在喜庆年节中交融联欢的蹢脚舞;东南面关河镇、绿水镇,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的欢庆舞;东北面太平镇,彝族的迎客蹢脚舞。
      四个地方的蹢脚舞各有风格,其中以小黑箐镇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负盛名。白沙村人大部分都是彝族,村民们“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个个都是天生的“民歌手”和“舞蹈家”。人们对“蹢脚舞”的喜爱达到了“三天不跳,不乐不笑;七天不跳,脚板废掉;十天不跳,灵魂出窍”的程度。

image.png

      白沙村人跳蹢脚舞很随意,几个人可以跳,几十上百人也可以跳,在各家院坝里可以跳,在田间地头也可以跳。在节日和山外有贵客来的时候,全村人吃罢晚饭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便三三两两邀约来到村里的跳舞场,点燃熊熊篝火,牵手连成圆圈,以乐者为首,踩着节奏,踏歌而起,通过眼神、手式传递,做到心领神会,以脚式变化为轴线,每动必蹢脚。白沙村的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四脚二换腿”“三道把”“撵雀儿”等不同舞蹈,动作自然娴熟,各种奇妙的舞步让人眼花缭乱。

image.png

      以白沙村村民为主组成的蹢脚舞表演队,曾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获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优胜奖,获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节金奖。民间艺人蔡延祥、王开才被列为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市文化馆根据彝族蹢脚舞的原形再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编导了《倮吉佐》《凉山的月亮》《且格撒》《拖觉拉达的姑娘》蹢脚舞舞蹈,多次在国内外各种演出并获奖,曾代表中国四川赴荷兰鹿特丹市、韩国江陵市文化艺术交流表演,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
      会理小黑箐镇是“四川省特色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会理彝族蹢脚舞被四川省文化厅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琼英 文/责任编辑 王美刚)

image.png


本期编辑

素材来源:会理市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整理:会理旅游

统筹:戴耕泓

审核:杨胜光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