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走进会理.品味会理||古城遗痕

发布时间:2023-01-15 10:19:38 浏览次数:664

瀛洲公园

      瀛洲公园位于古城西门北侧,原名“小瀛洲”,始建于清光绪初年,至2005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旧时的小瀛洲,整个园林艺术是以池塘(名“玉华池”)为主体,故名。池中有拱桥(名“藕香桥”)、浣鹤亭各一座。池西侧十步之外即是古城墙。故主要的人文景观都分布在池东侧。整个园林布局设计是仿新都桂湖公园北侧部分建造的。小瀛洲园林虽小,但布局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亭、台、阁、榭各具特色。清代和民国初年,这里曾是北方五省会馆的园林。1932年,改建为瀛洲公园,且辟有茶园、像馆,同时将金镜阁开辟为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1978年,进行整修,将原以古城墙为西界的小瀛洲面积向西扩展了近一倍,同时将城西金江河的一段也纳入了园中,公园自然划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以池塘为主体,大体上保持着小瀛洲的原貌;西半部则以园林、建筑设施为主体,为主要的娱乐区域。后来将重要文物城隍庙戏楼整体迁入园中,又重建了公园东南侧的主景建筑金镜阁。现在已经开辟为集公园酒店于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image.png

(王美刚 文)

科甲巷


      科甲巷位于会理古城北街东北侧,长156米,宽3.5米,巷内多为明清建筑,最早因龚姓人家居住于此,曾称“龚家巷”。明代因军屯和民屯的施行,外籍人家不断迁入会理。巷内以胡、龚、杨、吴、邹、周姓为主的几个大户人家中,有科考获得成就之士,则在大门悬挂“进士第”“大夫第”等匾牌,因而又得名“科甲巷”。科甲巷为会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的街巷区和四川历史文化街区。

image.png

(王美刚 文  康露曦 图 )

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位于会理古城科甲巷内,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大院坐南向北,呈复四合院布局,全院由大门、屏门、前厅、过厅及厢房组成。整个建筑为重檐和单檐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大门为门楼式,须弥座花砖墙基,门楣上以镂空雕刻的八宝图案作装饰,梁柱间的雀替为镂空雕刻的花卉。厅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厢房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门窗装饰简练实用。据《会理州志》和《胡氏家谱》记载,胡氏祖籍为江西吉安,因明代施行军屯和民屯政策,先辈在明洪武年间随军迁入会理。胡氏因家教严谨,并有族人考中科举在外做官者,后逐渐发展成了会理的旺族大户,现院内居住有1户胡氏后裔5人。
      胡家大院的前院具有明代晚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后院为清代所扩建,它是会理古城内兴建年代最早,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现为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一级保护建筑。

image.png

(康露曦 文)


小巷

      小巷位于会理古城北关西侧,又名西成巷,取东作西成之意,会理世代居民习惯称“小巷”。长360米,宽4米。元、明时期为会理的集市贸易区。清同治六年(1867年)续建城外东、西、北三关时,将其缩小,以青石铺路,形成街巷,故名“小巷”。巷内有居民百余户,临街铺面多为重檐悬山、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建筑,后面为四合院落或两房一照壁小院。巷内建有禹王宫和万寿宫,后分别设为两湖会馆和江西会馆。另有染织、药店、装裱、饭馆、马店等行业,其中鞭炮、纸扎业最为兴盛。巷口靠北关北侧嵌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原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小巷是会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的街巷区和四川历史文化街区。

image.png

王美刚 文)


文化桥

      文化桥又名“金梅桥”,位于会理市城南街道金梅社区的西河上,距市区1公里。文化桥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屡遭水毁,多次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地方人士集资重建为两墩三孔风雨桥,更名为文化桥。文化桥见证了会理的变迁,至今保存完好,是市境内仅存的一座古式廊房风雨桥,也是会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建筑之一。

      桥为石木结构,桥长26.16米,宽3.9米,高7.9米,跨度19.5米。两个矩形桥墩系红砂石垒砌而成,桥墩高3.4米。木桥梁,桥面用木方拼钉。廊高4.3米,7柱6间,栅栏式桥栏,内柱间设有供行人休息的长凳。桥头建有单檐八字墙廊门,顶部有会理著名学者黄润轩题写的“文化桥”三字。南北各有上桥石梯四级,桥东西两头的四面照璧上分别画四幅造型各异的花卉图案。顶梁内侧写着“昌明有象、文化无疆、民康物阜、云蔚霞蒸(云蒸霞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桥廊房檩上题记“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孟冬月廿四日修建”。
      当地传说,文化桥是会理文脉汇聚、魁星护佑之地。当年的读书人赴考前都要特意从文化桥上走过,求神明护佑、魁星高照,以保前程似锦、文运亨通。

image.png


(康露曦 文、图)

濯缨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出自《孟子·离娄上》。“濯”是洗涤的意思,“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乾隆版和同治版《会理州志》对濯缨桥均有记载,但古桥建毁于何时,至今均无法考证。

      现在的濯缨桥建于2006年夏,位于会理市城河之上,连接着滨河路与108国道,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仿古式廊桥。桥身形似长廊,以木质梁柱穿逗而成,桥面以青石铺地,两侧外柱建有汉白玉护栏。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身彩绘,雕龙秀凤,造型古朴大气、巍峨挺拔。桥长55米,高11米,宽12米,总建筑面积约1392平方米,由21根巨柱支撑桥身横跨城河。
      桥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用于行人通行,两侧分别有7根立柱,柱间设有供行人休息的长凳,顶面绘有仙鹤、龙凤、麒麟等彩绘图案。在立柱、墙面上,悬挂有古今名士所撰书的有关题咏会理景致的14件诗词匾牌,其中有一副郭沫若先生1922年到会理时留下的书法作品。楼层两端各有一座楼道通往上层,楼厅内宽敞无遮栏,多次举办过书画、奇石、根雕、摄影等展览,现改造为一家书吧。桥西、东两畔均立有巨石,剖面上铭刻有《重建濯缨桥碑记》。桥西正前方有椭圆形浅水池假山一座。
      桥旁垂柳依依,依次叠垂状如桥裙,与青山碧水相辉映,无论远观还是近望,都极富诗情画意。濯缨桥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常有游人驻足观赏,已成为会理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image.png

(康露曦 文 张富华 图)

image.png

本期编辑

素材来源:会理市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整理:会理旅游

统筹:戴耕泓

审核:杨胜光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