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会理记忆||记忆中的会理古城墙

发布时间:2023-02-17 14:09:28 浏览次数:288

image.png

image.png

      我喜欢到东城巷闲逛,因这里还残留有一段古城墙的墙基。也许是心结所致,每当站在残墙前,瞬间它就会打开我记忆的闸门,几多儿时的往事浮现在眼前。

      孩提时,家居古城墙附近,没有地方玩耍。近水楼台,城墙上便成了我们这代人天然的游乐园。

      曾记得一到星期天或寒暑假,城墙上到处都是一群群七八岁的小娃娃。各拨玩各拨的,互不干扰。但数我们这拨特别天真无邪,玩得开心且兴趣浓浓。

      我们的娃娃头姓叶,长大伙两三岁,他爷爷解放前后,都是在凌霄楼下边北大街茶馆里,靠讲评书赚口水钱谋生的。讲的内容多半是《七侠武义》《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故他从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林林总总知道些故事片断。一日,大伙又到城墙上玩,只见他头戴一顶用废报纸折的孔明帽,下巴上挂着包谷须做的长胡子,坐在城墙的垛口上,摇摆着一片南瓜叶子,口里唱着不京不川的曲调:“我坐在城楼上观山望景,只听得城下乱纷纷……”

      在姓娃头的“编导”下,大伙玩过“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等游戏。每次都玩得大汗淋漓、灰尘扑面。最可笑最恶作剧的是玩“水淹七军”。伙伴们扮的扮关羽,演的演曹操、庞德。当玩到水淹七军时,城墙上没水,胜方围住败方尿尿……好得游戏前说好的,不准尿在人身上。

      当然我们也根据剧情玩过现代的。好像是升二年级不久,学校组织去看描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片《红孩子》,次日恰遇星期天,于是大家又热炒热卖,模仿玩了把影片中的战斗片段。但谁也不愿扮白军,大家争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最终以划“石头、剪刀、布”定夺阵营。

image.png

      回想起儿时玩的这个游戏,我感慨万千,要知道我们当年用的导具,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木头、竹片枪,有几小伴玩的还是在黑泥桥田埂边抠泥做的泥巴枪。哪像如今的娃娃玩的各类玩具,家家都有几大筐。以我外孙而言,儿时玩过的塑料长枪都是好多种、短枪更是数不胜数,前些年打扫卫生,全部送进垃圾桶。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除了到城墙上玩游戏外,有时也相约几个小伙伴,顺着内城墙边走边玩,转一圈个把时辰就过去了。

      解放后,没有了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城墙失去了护城功能,无人打理,几年下来,上边杂草丛生,偶尔也露出几朵不知名的野花;墙体两面爬满了鸡屎藤,长出了丛丛酸浆草;紧贴墙垛下边地上,什么野桑树、地瓜藤、黄泡和豆精粮,还有羊耳朵棵,更是逢土就生,见缝便长。

      走走停停,一路打闹,紫红的地瓜、金黄的泡、墨红的桑椹真叫你目不暇接,随手拈来,酸甜解渴。城墙上的路已不怎么平顺,坑坑包包的,玩到大西门(瀛洲园新牌坊处)、大南门(老妇幼保健站处)及大东门(东城巷南出口处),都要走下城墙绕过又上城墙。

image.png

      儿时在城墙上玩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岁月却一晃过去了六十余年。长大后才从史料上得知:古城内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97),由指挥孙禧奉命主持修建。而外城墙则是建于几百年后的清同治六年(1867)。因随着行商坐贾的不断涌入,城内容积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门楼外的田野上又逐渐形成了街巷、民居。为整体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又建起了外城墙,并筑门楼设东、西、北三关。故也就有了会理城墙九里九,呵护着三关四街二十三巷之说。就是到了如今,老会理人都习惯将北门楼外,称为“城外头”,东关外为“小东门外头”,西关外为“小西门外头”,北关(血防站住宿区往北数丈处)为“小北门外头”。

      如今笔者虽已由顽童磨砺成白头老翁,但儿时与之相伴的内城墙走向仍记忆犹新:西北转拐位于一中后大门打火锅处;东北转拐位于打饵块小巷口;转向往南行,途经现元天东街口有一小栅子门楼,继续往南,老公路局是东南转拐;往西前行直达护城河,是西南转拐。

image.png

      1958年,在旧时的参将衙门,如今的鑫源商场处,县上计划筹建一座大礼堂,但经费有限,无法动工。一位高参献计献策:利废利旧,就地取材。建议将城墙拆了,砖石就不必买了,这样经费还多余……于是开始了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进行了肢解。县上拆、单位拆,老百姓也效仿。

      当时会理刚解放七八年,国家对这类古迹未立法,县上也没有土地管理的机构,更主要是根本无土地意识,空地上不管谁去盖房是没人管的。于是有许多人将城墙砖石拆来堆起,墙内的泥土用来沏土坯卖钱。城墙拆矮了建私房,护城河填平了作宅基……

      似水流年,时间到了1966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红卫兵“破四旧”,拆城墙毁其他古迹之风更加愈演愈烈。现在的民政局大门前数丈便是东城墙的护城河;一中天桥处的后大门就是建在西城墙墙基上的……

image.png

      人世沧桑,岁月荏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最后几年,古城墙几乎被拆光。但在城墙西南角转拐处往北(如今的西河园背后)还有三十余丈,尽管只剩大半截高,但仍是原汁原味,古韵犹存。不过在当时全民经商的背景下,原商业医务室也顺应潮流,在上面搞房地产开发……至此再也难见到始建于明代的城墙了。而今仅幸存的内城墙:西街新建牌坊往南旁藏着数尺断墙残垣,东城巷还剩有一小段墙基。外城墙:西关口往北还有十余丈,且上边全是住户。护城河:西环路瀛洲园往南,还有一段较完整的,其他的基本消失殆尽。

      写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前几年,我与几位退休老朋友乘旅游淡季,相约到山西省平遥古城玩了几天。古城保护得很好,这里民风淳朴,城墙、街巷建筑物如旧,游客云集,客栈爆满。大家感慨万千,如家乡的城墙及一些古迹能保护到现在,也许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撑,幸好还剩城北楼……当然这也是后话。

      城北楼能保留至今,是源于1956年公私合营后,县上划拨给生活服务部设相馆、开茶楼作为营业场地,故未遭到损坏,否则所有古城墙的记忆将不复存在。

      这也许是上苍眷顾会理的后代子孙,冥冥之中留下了城北楼,而今它已成为古城的标志、会理市的名片、旅游的窗口、经济发展的一根支柱。

      现已有六百多岁的城北楼,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坚守在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中央,用他苍老的双目,注视着川流不息的过往行人,似乎在告诫子孙:珍惜我吧,留住乡愁!


写于辛丑岁末

本期编辑

转载:会理微视

统筹:戴耕泓

审核:杨胜光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