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遇见会理||一座城池(上)

发布时间:2023-04-08 11:07:15 浏览次数:248

image.png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阅读会理这座城市的历史时,王阳明的这句千古名言便倏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或许是身居其中,不觉福祉,于是,我肃然整装,神游太虚,去寻觅那些散落在史料和典籍之中的历史碎片,试图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传说中去解读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前尘旧事


对于一座古城来说,从诞生之日起,悠久的历史便是它最可引以骄傲的身份象征和尊贵血统。在历史的湮尘中,会理因其“锁钥川滇”

image.png

的独特地理位置,一直作为中华帝国两千多年历史上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的要津,以商道、集镇和驿路的名义默默地昭示着它的存在感。同时也逐渐构建起了这里源自中华民族传统儒家精神的文化体系。








构筑城池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远离明朝政治中心的会川卫城开始重建,负责重建的是会川(今会理)卫军民指挥使孙禧,此前因元朝降将月鲁帖木儿叛乱造成城内大部份民居官衙基本被毁,会川卫的政治地位与经济文化发展也亟需一片更广阔的空间以利于其布局和发展。

在元代以前,会理城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城郊西北的高古城。从先人们当时的选择来看,西北黄土城是整片盆地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位置扼东西南北交通要津,与各部落之间遥相呼应,这里靠近水源,土质肥沃,易于耕作、取土窑烧,是一个理想的守城安营之地。

到了明朝洪武年,历经了月鲁帖木儿叛乱的风云诡谲之后,从江西临安府、南京应天府等地戍边而来的士兵屯军于此,县城周边的各种武装势力得到了肃清,朝廷在当地设置了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下辖的会川卫。

image.png

明朝的卫所制度乃是在地方实行的军事建制,级别相当于或略高于今天的地级市,实际上又是对历史上早已有之的屯成制度的加强和发展。“四川行都司“的五个卫各置军民指挥使司,建制升格之后,会川卫城址的搬迁重建被提上了议程。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灰头土脸的黄秃模样。

在城河边这一片更加平坦广袤的土地上,孙禧最先着手构建的也是一座土质城垣,形成了会川卫大致的城市格局。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并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继任的指挥李毅再在城墙的外层包砌砖石,砖石之间以石灰、糯米汁、猪血等调和的粘接剂黏合,今天的会理古城仍能看到部分的城墙残垣便是采用这种称为“金包银”的建筑方式,墙砖之间至今仍紧密相连,牢固结实。

image.png

建好后的会理城“城高二丈三尺,周七里三分,计一千三百一十四丈,厚一丈二尺,垛口一千五百一十四个,城铺三十座;濠宽三丈,深八尺,广一千三百二十二丈”,一座四门齐备,城高河深的完整城池便矗立在南丝古道上的川滇交界之地,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要津。弹丸之地的小城内,竟然集全了州署、守府、药局、考棚、书院、孝署、庙宇和大量民居等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典型缩影。

清咸丰十年(1860年),云南回民起义攻城毁楼,后弃城而去。同治六年(1867年),于城北部修筑了外城,设东西北三关。外城为土城,“自内城东北角起至西北角止,周三方,长五百一十二丈五尺,高一丈六尺,厚七尺,垛口四百五十六个”。清雍正十二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建成钟鼓楼,清乾隆时续修完工,成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完成了古城形制的整体构筑,形成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以南北中轴线为主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且保存至今。








昌繁之地


明代修筑会川卫卫城,是基于这里极其险要的战略位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载:“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都司东南五百里。东至东川府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云南武定府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云南姚安府界四百里……卫西控泸水,南环金沙,据两川之间,为冲要之地。云南扰动,北窥川蜀,卫其必争之所也”,会川卫因此成为了朝廷南控滇越,北联巴蜀的重要军事重镇。

image.png

因为川滇锁钥的地理位置,会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商业价值。这里扼川滇交通要冲,自古商贾往来,物阜民殷,出产丰富,很多东西都通过南丝路经云南转运至国外。《会理乡土志》记:“会理为蜀门户,水陆要冲,以陆而论,近经通衢,由西而滇之大理、永昌;南则由滇省达蒙自,直通越南、缅甸;东南则由昭通达重(庆)、叙(州),直接两湖、江西,均气息遥通,络绎不绝。”。

很多第一次来到会理的人都不禁感叹,印象中蛮荒不毛之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居然会深藏着这么一座气韵不凡的千年古城,文脉底蕴和书卷氤氲在远离中原江南,天府蜀地的偏隅里被虔诚地恪守和保存下来,并且与滇越古国的南诏、大理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浓郁的多元文化氛围传承至今。

历史上,会理偏安一隅,少经兵燹,虽历经乱世而未受大的掠劫,保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数量极大的明、清建筑体系。于是乎,会理在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中原、江南乃至巴蜀文化与滇越西南文献名邦之间的一个文化链接点,一处文明加油站,为南方古丝绸之路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接力续命,加注能量,同时也造就了自身这一片小小的文化热土。

image.png

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会理都不缺少。它远离中原,远离巴蜀,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途,那么多山岭卫护着它,那么多的马帮商队穿越过它,会理城依然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屹立在那里。虽然也发生过各种冲撞,却没有卷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没有充当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只因它一分安全,就保留着世代不衰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癖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便养育了一批热衷诗画书艺的雅士。

作为昆明、攀枝花、西昌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连接点、交汇地,会理古城与大理、丽江一道构成了川滇结合区域的“古城黄金三角”版图。于是乎不经意间,名不见经传的会理默默跃然成为全国第118个,四川省第八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城。会理古城也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且是攀西地区唯一的人文类古城景区。




本期编辑

转载:会理发布

统筹:戴耕泓

审核:杨胜光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