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地名故事||彰冠印象

发布时间:2023-07-06 16:25:24 浏览次数:228

从会理古城往通安方向前行约三十公里,看见公路左边场坝中央矗立着一座醒目的“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志碑,便知已进入彰冠镇地界了。


不必说彰冠镇万亩石榴园景区观光台、象征爱情亘古的张姑娘桥、传承蔡氏家规家训的《戒赌碑》,古代曾设立驿站的弹冠驿,也不必说地形地貌为“山区的平地”的马溪冲、大滥冲、大麦冲、大长冲和小长冲,单是“彰冠”地名的由来,就值得作一番考究。


image.png


原名本是张官冲


儿时听见大人说起“彰冠”,便觉得这地名挺有意思,很快也就记得了,只是不知道字该怎么写,同时心生好奇,这地名缘何而来?


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会理政区大典》“地名来历”栏目看到该地名的解释:“彰冠,又名彰冠冲。据传,本地有一个人得道而当官,戴着官帽招摇过市,因本地口音‘官’与‘冠’同音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总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附会,未知编辑者是否因没有查找其真实来源,闭门造车而杜的一个传说,且存疑!


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西南联大曾昭抡博士的《滇康游行记》。书中一节的小标题为“张官冲”,标题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张官冲,亦名张官场,距新铺子(新发镇新铺子村,笔者注)约七十三华里(俗称七十里),略为在大路旁边一点。据称原来这村居民以张姓为主,所以得有此名。”


《滇康游行记》是民国时期一本人文地理丛书,这段文字是曾昭抡带领着“川康科学考察团”从云南徒步十天进入会理,途经彰冠时对这里地情的一份真实记录。


曾昭抡在书中接着写道:“村子并不大,全村据说一共有七八家。街道只有正街一条,大体由西往东,共长二百余米,不过街道不窄。据说‘逢场’的日子,此处相当热闹。我们来此,不巧是闲天,到得又晚,街上冷落不堪,几乎什么都买不到。小学位于村子西头栅门外的一座小山坡上,全名‘会理县立张官冲小学’”。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曾昭抡是何许人也? 他的来头还真不小。他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之曾孙子,为“川康科学考察团”的领队,以上引用文字记述为当时彰冠一带地情的真实反映。


从这些记述性文字可以得知,“彰冠”本是“张官”,张官冲地名来源于当地土著人家的姓氏。即是说,曾有张姓官员人家在此居住过。“冲”是方言称谓,指山区的平地。


由此,彰冠地名的由来就十分清楚了。彰冠冲,原名“张官冲”,也叫“张官场”,因“张官”与“彰冠”谐音,后来便写作了“彰冠”,并沿用至今。


这是一块红色热土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过会理途经彰冠。因这一带比较富庶,于是中央纵队和各军团后勤部队在此设立休息站,开展革命宣传,建立了彰冠贫农团。


贫农团带领群众,用吊桶从古井里打水给红军补给水源,帮助红军在村口、路口和街口架起行军锅给红军煮饭。由此,演绎了一段军民鱼水关系的佳话。


红军经过彰冠后,集镇街头保留下来多幅红军标语。其中著名的有“打倒克扣士兵月饷的白军官长!”“打倒抽丁当兵的白军官长!”等。著名的墙头诗有“红军到,千人笑,粮绅叫;白军到,粮绅笑,千人叫。要使千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


新中国成立后,彰冠行政区划多次变动。1950年属于下南区,1951年划乡建政设彰冠乡;1953年将彰冠、拉红、爱民三个乡合并为彰冠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1961年彰冠辖地划出,单独建立彰冠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2013年改乡为镇,2019年撤乡并镇,原爱民乡并入彰冠镇;2020年第二轮撤乡并镇,富乐镇并入彰冠镇。


从此,彰冠成为一个大乡镇,一个以石榴为特色支柱产业的乡镇。


中国石榴第一镇


以石榴产业著称的彰冠镇,东面与会东县小坝乡交界,南面同通安镇为邻,西面与鹿厂镇接壤,北面同城南社区海溪村相接。


地处会理古城东南部的彰冠镇,得天独厚,光热资源充足,属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土地多为红色土壤,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地肥水美。人们充分利用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发展石榴生产,壮大支柱产业。


彰冠镇的石榴凭借种植面积广、果品产量高、果子质量好、籽粒饱满、晶莹剔透等优势占领市场。于是,在外界有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中国石榴第一镇”。


笔者小舅家住在彰冠镇拉红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石榴种植和经营销售户。他家种植了三十多亩石榴树,果子成熟的季节与外地老板联手,组织外运销售会理石榴。


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苦干,短短几年时间,家里便新修了楼房,买上了大车小车。靠石榴发家致富,一家人与石榴结下了不解情缘。这不,他儿子的婚事亦缘起石榴。


因为家中石榴种植面积大,石榴株数多,人手忙不过来,便请人来帮忙。女方到小舅家帮着摘石榴,便与小舅的儿子认识了。两人继而相知相恋,经过无数个花前月下,如今两人终于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今年四月他儿子结婚,笔者前往参加婚宴。来到小舅家,正值石榴花开的季节,山坡上,房前屋后,火红的石榴花开满枝头,仿佛一只只小喇叭,为这场即将举行的婚礼庆典做好吹奏的准备。


婚礼进行时,应小舅之邀,笔者欣然提笔为这对新人撰写一副新婚对联,张贴于喜庆的婚房门上以示庆贺。


上联“榴花香千里男婚女嫁”,下联“圆月照九州地久天长”,横批“缘起丹若”。“丹若”,即是牵起这桩美满姻缘的石榴。


image.png


民风民俗保留地


参加小舅儿子的结婚典礼,笔者也因此见证了一场按照农村传统习俗举办的婚礼。


婚礼的头一天,男方家便举行“挂红”仪式。傍晚时分,远亲近邻、亲朋好友陆续到来。小舅家靠近村道边的正房堂屋里,来宾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气氛非常热闹。


一阵阵礼炮声中,挂红仪式拉开序幕。在司仪“喜洋洋来闹洋洋,主家请我开红堂;一开天长,二开地久”的开场白后,新郎官闪亮登场。新郎的舅舅、叔伯、兄弟和挚友,按照司仪念的顺序依次上前,为新郎挂红菱、插金花,按当地的说法叫“挂红”“簪花”。


挂红簪花的人须说上一些合辙押韵的吉祥话,叫“说红”,也叫“说花红”。新郎官家里年过八旬的爷爷挂第一段红,他手持一段红,一边挂一边说道:“手拿红绫喜洋洋,今晚拿来贺新郎;红绫红绫身上戴,美满婚姻万年长……”


第二天新郎家置办正酒,婚礼仪式一个接着一个,婚庆气氛一浪高过一浪。上午有“迎亲”“退车马”“拜堂”,正午有“说席”,傍晚有“端糖茶”“闹新房”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小舅说,在他们这一带,大凡办喜事的人家都想要个热闹,要个体面,要个排场。婚礼大都按照传统的仪式进行。而且在他们这里,人人都会一项“基本功”——说四言八句。男人会说,女人同样会说。


这不,昨天的挂红仪式,司仪临时有事来不了,新郎的二爸便自告奋勇地担起这个角色;新郎的姑爷没到场,当大嬢的一样上场挂红、说花红;新郎官的五嬢铺新床时,一对童男童女滚床时,同样说了好多吉利好听的四言八句。


难怪有人感叹,来彰冠这方土地上吃酒席,要是没有两刷子,不会说四言八句,连当“乡帮”(本土方言,指帮忙的人)的资格都没有,置身喜庆酒宴中,便觉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由此看来,彰冠一带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

(文、图 :马世权)


本期编辑



素材来源:凉山日报

统筹:戴耕泓

审核:杨胜光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