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动态

景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景区动态

魅力会理||会理西街:老店汇聚的美食街

发布时间:2023-12-29 14:31:39 浏览次数:286

.陈新颜

      高三时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句是:“海客谈瀛洲。”课文下方出注一条:“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为蓬莱、方丈。”

      后来,听父亲讲过一个发生在他中学时代的笑话:在一次地理课上,老师抽父亲的同桌起来回答问题:“我们上节课讲到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请问七大洲指的是哪七大洲?

     父亲的同桌站起来,支支吾吾地回答道: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南极洲……”
        “还有一个呢?”老师追问道。
        “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还有小……小……小瀛洲。”
          同学们立刻哄笑起来。

image.png


小瀛洲不是仙山,也不是七大洲之一,而是一座园林式公园,在会    理西街一进西门的北侧。

西街与东街相对。这条街上既有小吃店、米面粮油店、水果店、点心店、茶馆(会理本地人称茶铺),又有宾馆、酒店、理发店、医院、图书馆(今已搬迁)、旧书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还是会理人卖菜的地方之一。

image.png

 ▲会理西街  陈新颜  摄

东街是会理美食的藏身之所,已经写过。但,有些小吃,东街已经没有人卖,比如会理有名的鸡火丝饵块。其次是抓酥包子、筒子骨,东街也没有。东街没有西街有,两条街正好形成互补。也许是巧合,东与西,合起来就是东西。会理的东街与西街,连起来就是会理东西街,从两条街的主要功能来看,不妨这样说,会理的东西街,就是会理吃东西的街。 

image.png


与会理东街一样,会理西街两边开着许多馆子。概括起来,这些馆子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为老店,许多的历史都在三十年以上;二是,夜间也在营业。

二 

西街口有一家重逢鸡火丝饵块,出钟鼓楼东边的门洞即到。这家馆子的后厨临街而设,灶上支一口大铁锅,锅里乳白色的汤正微微地翻滚着,这是在熬制做鸡火丝饵块所用的汤。小吃中的粉、面、饵块、抄手,好吃与否,关键在汤。做鸡火丝饵块所用的汤,乃以乌鸡、火腿、排骨精心熬制而成,汤色乳白,味极鲜香。这家馆子有两层楼。顾客进门说:“要一个小碗!”随即选定自己喜欢的座位落座。掌灶师傅便在灶台上摆出一个双层隔热的不锈钢汤面碗,舀一勺鸡肉火腿汤倒进去,然后抓一把饵块丝放到漏勺里入滚水里迅速汆熟,装碗,最后再抓一撮鸡肉丝火腿丝铺在最上面。鸡火丝饵块做好了,由服务员阿姨端到顾客面前:一碗鸡火丝饵块,一小碟凉拌大头菜丝丝。饵块雪白,时蔬翠绿,火腿丝粉红,鸡肉丝乳白略带微黄,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呈现出一派冬雪融化早春伊始的景象,极富诗情画意。轻轻拌几下,清香扑鼻,使人垂涎欲滴。赶紧吃吧。

image.png

▲会理鸡火丝饵块  陈新颜  摄

鸡火丝对面是一家卖抓酥包子的店。包子店旁是四祥羊肉馆,这家羊肉馆据说也已开了三十多年。2019年5月份,好友子建从成都回来,几个好友聚在一起k歌k到夜里十二点,然后跑到西街这家羊肉馆还各吃了一大碗羊肉粉。我真没想到:都这么晚了,这家羊肉馆居然还在营业。

image.png


羊肉馆旁边是一家卖炒货的铺子。铺子对面原先有一家卖稀豆粉的店,店主是个短发齐肩胖胖壮壮的中年妇女,常穿一件青底白碎花布的衬衣,系一块深蓝色的围裙。这人是个哑巴,但心肠很好。我刚学会走路,母亲便领着我到她家店里吃稀豆粉儿。

image.png


有时,她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吃早饭。见我歪歪斜斜地走到她膝前,她就单另找来一个碗,一把勺子,喂我吃东西。我上小学时,这家店就不知搬到了何处。稀豆粉店旁边是城关医院。我奶奶的舅舅曾在里面煮饭。奶奶的身体不好,我小时候常跟着她到这家医院看病。医院有一个中药房,人从药房外的过道里经过,常听见里传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贴在玻璃窗上往里一瞧,原来是一个老药工正在用闸刀一闸刀一闸刀地切药。

医院旁边是一家名为红色印象的餐馆。餐馆旁有一家张记饺子馆,同样是一家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店。无论何时走进这家饺子馆,里面白色的餐桌总是被收拾得清清爽爽,地面也总是干干净净,极少见到白色垃圾。老板姓张,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看上去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留着寸头(有白发,但不多),看上去很精神。我习惯叫他张叔。听张叔说,钟鼓楼四角原来的铜铃以及楼上的大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人偷走了,要不然,风一吹,铜铃脆响,人在十多公里以外都能听见“哇儿”“哇儿”的风铃声;敲大钟的时候,回音杳杳,全城都能听得见。

image.png


饺子馆所卖的饺子都是张叔和老伴现包现卖的蒸饺,品种有七八个,最有特色的是鸡枞饺子和松露饺子。不过,这两款饺子也须在对的季节才吃得到。夏秋两季,鸡枞大量上市,进店可以吃到鸡枞饺子;冬春季节,鸡枞下市,松露上来,进店便可以吃到松露饺子。张叔豁达、健谈。说自己饭量极大,年轻时曾与另一个小伙吃了一镔铁桶汆肉饵块。即便是七十岁之后,每次吃羊肉粉,也要吃两三碗才能饱;说人要健康,就是要心态好,吃好,睡好;说他的店都是上午营业,下午关门休息;说卖饺子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养老方式。逛街买菜,和面揉面,能使体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客人来了,诉说自己的需求,点的什么馅儿的饺子,要的什么汤,都得记清楚,这样脑子也能得到锻炼。有一次,张叔还复印了一张清代的会理州城全图带给我,说我写作可能会用得到。

image.png

▲张记饺子馆  刘清竹  摄

张记饺子馆对门有好几家筒子骨店。筒子骨店的主打菜是清炖筒子骨。炖好以后,以白瓷盆盛起,连骨带汤端上桌。顾客吃时带上食品级的一次性塑料手套,然后一手拿骨头,一手用勺子舀了秘制的红油蘸水淋上去,开吃。

image.png


筒子骨块头大,吃起来有一种吃新疆手把羊肉的感觉,非常过瘾。啃完肉,再以吸管吸取筒骨里的脊髓(会理人称“骨油”)来吃,妙不可言。筒子骨店大多夜间营业,店里还卖三鲜饵块,寒冷的夜里,饥肠辘辘的人下了晚餐,跑去吃一碗三鲜饵块,无比幸福。文友风轻云淡就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她女儿读中学的时候,最大的幸福就是下了晚自习跟妈妈去西街吃一碗三鲜饵块。

image.png

 ▲会理西街东段街景  新颜  摄

           三             

筒子骨店对面有卖糕点的、卖金鱼儿的。有一条小巷,极窄的一条小巷,这是一条“死胡同”,巷子的尽头住着一位剃头匠,只能叫剃头匠,因为他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徒出身。到我七八岁的时候,斯人已老,银发满头,高高瘦瘦,皮肤颇为白净,穿一身天蓝色的老式中山装,足登炭黑色灯芯绒布鞋,他的样子,跟相声大师马三立有几分相似。老人的理发店极为破旧,屋顶是黑淋淋的瓦片,中间嵌了两块亮瓦,光线射进屋内,四围一片灰白。这屋子只有一道木门,时常是锁着的。

image.png


有人找到这里面来理发,老人就开锁推门将来人请进来,开了灯,屋内的陈设很老旧,屋子中间摆着三座纯铁铸造的月白色老式理发椅(据说是德国进口的,重达百余斤),东面报纸糊的墙壁上是一面大镜子(英国制造的),镜子旁边,挂着一快锃光瓦亮的杠刀子布,这是蹭剃刀用的。有人要修面或者剃光头,老人就把剃刀拿到这块布上来回地蹭几下:“呲——呲——呲——!”镜子下面并排着两张书桌,桌面上铺了旧报纸,上面放着梳子、推剪、条剪、牙剪、剃刀(修面刮胡须专用)、毛刷、肥皂盒等等。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小相框,里面夹的是宋庆龄先生侧身微笑的半身像。有一次,奶奶带我去找老人理发,看到相框,便好奇地问:“这是你老伴儿的相吗?”当时老人正在给我理发,听到奶奶的话,他停下手中的活儿,腾出右手来摆了摆,说:“多儿多女多冤家,无儿无女是菩萨。

我叫他阎爷爷。奶奶则称他为阎大师。确实是大师。剃头这门手艺,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会理人说:“天干饿不倒手艺人”。我小时候不知道找他理过多少次发,说不定我的胎发还是请老人给剃的嘞。

出小巷子,左边原先有一家名叫“萍聚”的饭馆。萍聚,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可惜我没到他家吃过饭。遗憾。萍聚对门是一家水果店,这里一到夏天,门口就会支起煤气灶、大铁锅,炸鸡㙡油。大铁锅坐在比水桶还粗的铁皮炉子上,下面的火苗像无数双托着锅,锅里的油翻滚着。一家炸油,满街飘香。水果店西侧是一条南北延伸的巷子,巷名中巷子,中巷子与西街交叉出一个十字路口,穿过十字路口,街道两旁有米面粮油店、卖饵块的摊子、理发店、小卖部、茶馆,这附近原先有一家造酱油豆瓣的作坊,不知道如今还在否。

image.png

  ▲会理西街与中巷子交叉口   新颜  摄              

再往西,北侧是原会理图书馆的所在地。图书馆面积不大,一共三层,一楼办公,二楼存书,三楼为报刊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会理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10月,次年春正式对公众服务。1987年和1996年,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投资重建会理图书馆及书库。我上高中时常到三楼报刊阅览室看书,这里安静。来这里阅报的多是一些拄着拐棍的老年人。有时候我也常去二楼溜达溜达,遇到图书馆副馆长,可以到他办公室里坐一坐。副馆长姓曾,剃一个平头,很有精神。我每次,去只要遇见他,他都要给我泡上一杯西湖龙井。我是一个晚辈,跟他在一起聊文学、历史、书法、对联、摄影,受益匪浅。2017年,会理图书馆搬至西环路三馆西侧,原址今改为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图书馆斜对面常有一个摆旧书摊的。有空来这里翻一翻,是能够淘到一些好书的。书摊旁边有一条巷子通县府街,是民义巷。从清代同治九年修订的《会理州志》来看,这条巷子所在的位置附近先前有一条考棚巷,这应该是以前考试的地方。按《州志》的记载,西街上还曾经有过一座进士坊,为明代会理进士刘瓒而立。

刘瓒,字朝重,号壶山,明弘治五(公元1492)年举人,乙丑(公元1505)年进士(殿试第十五名)。曾先后做过行人、钦差、桐乡县丞、桐乡县令、礼部精膳司主事、礼部员外郎、云南佥事,贵州副使、云南布政司参政等官职。他为官清廉,任钦差时,因拒绝宦官刘瑾的索赂而遭人陷害,幸得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三才子之首)之父杨廷和力救,最终被谪为桐乡县丞。在贵州做官时,有人养虎为患,他设计擒捕。又置办学田,惠及无数读书人。后来升任云南布政司参政,当地土酋合兵4万逼犯省城,当事人惊慌失措,刘瓒却能够镇定自若,用计使对方退兵。而后又打开城门,督兵力战,大破土酋,生擒土酋首领。后因病辞官回乡,75岁去世,葬于城东五里处。刘瓒是现今文献上可以查到的,自明代以来,会理历史上出的第一个进士,同治九年《会理州志》(以下简称同治《州志》)说他“不居功……持己刚严,笃信孝友……不以贵势凌人”,是一位滇、黔都崇祀的名宦。同治《州志.艺文志》还收录了一首他写会理文塔所在的葛砧山的诗:

             葛砧秋望
徙倚秋旻最上层,登临不尽兴还增。
岩边见塔遥疑寺,谷口逢樵却问僧。
犬吠过云惊落叶,砧敲斜雨滴垂藤。
南来几许青山约,又是西风一度登。

诗风清新自然,一如会理的淡菜(开水白菜)。读其诗,想见其为人。

这样人是值得纪念的。

image.png

▲同治版《会理州志·艺文志(下)》收录有刘瓒七律一首

 五

走到民义巷与西街交会的丁字形路口处,西街就快要到头了。这一段南边一排主要是几家小卖部,店内卖的东西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还不就是油盐酱醋烟酒茶,只是店门口大多支了一张荸荠紫的木条几,几上放了一个玻璃坛子,里面泡的是火把梨。有人来买,大的两块钱一个,小的一块五一个。

看好哪一个,店主就用筷子给你夹起来,装在一个小食品袋里,用水果刀一划两瓣,切面上撒上秘制的辣子面,递给你。泡火把梨酸爽麻辣,很开胃。会理的大孩子、小孩子都爱吃。小卖部对面就是小瀛洲,这是会理唯一的一座园林式公园,始建于清光绪初年。西南联大教授曾昭抡曾于1941年考察会理,游览了这座公园,后来,在其著作《滇康道上》中记述道:

“(会理)城内并有公园一座,系由以前一家私人花园改成。里面相当宽敞,布置尤为曲折优雅,殊足称许。其中有池有亭,乃一典型式的中国花园。园内附设有民众教育馆。”

20世纪末,秋冬季,公园内常常举办菊展、灯会一类的活动。我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康老师带我们来观看过两次。很美。后来,瀛洲公园大部分被拆除建成了现在的瀛洲园酒店(时2008年)。

image.png

瀛洲公园门口过去常有卖冰糕雪糕的,推一架自行车,车后面绑着一个绿漆的四方木箱,里面装着各种口味的冰棍儿。上小学时最开心的事,就是逛完公园,出门买一个冰糕,一边吃着,一边一路向西,走过那座风雨廊桥,再穿过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一条小河,沿着那条长满蛐蛐儿草和开满金黄色蒲公英花的乡间小路,跑跑跳跳,回家。

image.png

2021年,县委、县政府于西街口重建会理西门,门头题额曰:洗甲。



本期编辑



编辑:会理旅游

统筹:戴耕泓

审核:王荣强

投稿邮箱:448599583@qq.com

主办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管委会

图片